一、已上市药物深度解析:技术突破与研究启示

1.1 药品成功的要素解析

b40ac7b36395f05f9751015b7f0b8c3e.png


1.2市场动态与竞争格局

1)依从性经济效应:诺和诺德的口服索马鲁肽rybelsus®)在2023年的销售额高达34.2亿美元[4],其出色表现使得注射剂型的市占率下降了12%,这充分证明了口服剂型在市场上的强大颠覆力。口服剂型由于其使用便捷性,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技术迭代

第一代(1990s:采用粗放型酶替代技术,如胰酶肠溶片,但其生物利用度极低,小于1%。这种早期技术在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第二代(2010s:通过将肽类药物与吸收增强剂相结合,如索马鲁肽,使得生物利用度提升至0.8-1.4%。这一阶段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药物的吸收情况。

第三代(2025:目前在研项目中,有65%采用了ai设计纳米载体以及工程菌原位表达等前沿技术[5]。这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二、在研药物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挑战

2.1 在研药物信息

bcd525360575c197b42ecea7c2b9d8dc.png

2.2技术转化的难点

1)载体工艺困境

脂质体:在包裹胰岛素时,包封率小于60%,且在长期储存过程中稳定性差,6个月的泄漏率大于40%。这严重影响了药物的储存和使用效果。

plga微粒:存在明显的突释效应,在前30分钟内释放量大于50%,同时其酸性降解产物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这些问题限制了plga微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mofs:虽然载药量可达35%,但其细胞毒性尚未明确,例如zr-mofs。在应用前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

2)跨学科协作缺口

材料科学与药效学的参数冲突:以壳聚糖为例,其最佳分子量为20kda时有利于粘附,但却会抑制细胞旁路转运。这体现了材料科学与药效学在参数选择上存在的矛盾,需要跨学科团队共同解决。

gmp生产标准尚未统一:对于纳米制剂,批次间粒径差异需控制在<10%,但目前行业内gmp生产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这给纳米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带来了困难。

三、未来开发战略:技术融合与临床转化

3.1 跨学科技术矩阵构建

合成生物学:开发动态调控回路,如光控表达系统(blue-light inducible),能够实现对药物剂量的精准调节,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材料科学:研究仿生粘液穿透材料,例如在peg化硅纳米粒表面嫁接粘蛋白抗体(anti - muc2),有助于药物更好地穿透肠道粘液层,提高吸收效率[10]

人工智能:利用alphafold-m预测蛋白-载体结合能,将δg≤-50kj/mol作为优选组合的标准,从而筛选出最佳的蛋白-载体搭配,降低研发过程中的试错成本[11]

临床医学:构建患者分层模型,基于snp分析(如gh1基因型)定制个性化给药方案,实现精准医疗。

3.2风险效益平衡策略

1)短期优先项(1-3年)

开发局部作用药物:例如专注于开发肠道il-12抗体治疗克罗恩病等局部作用药物,这类药物能够规避全身暴露风险,同时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需求。

采用gras级辅料:选用gras级辅料(如壳聚糖、柠檬酸等),可以加速ind审批进程,缩短药物研发周期。

2)长期技术储备(5 年)

外泌体-纳米杂化载体:利用cd47“别吃我信号延长循环半衰期,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器官芯片预筛选:构建肠道-肝脏共培养模型,用于预测药物的首过效应,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准确的前期评估。

3.3 监管科学新动向

fda举措fda2024年启动了“oral biologics real-world evidence”计划,允许使用电子药丸(如 proteus digital health)收集药物吸收数据,这为口服生物制剂的研发和审批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数据支持。

ema要求ema要求口服蛋白药物需进行肠道免疫耐受性评估,以调节性t细胞占比大于5%为标准,确保药物在肠道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12]

四、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热点

4.1 企业技术布局分析

4.2 学术机构突破性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开发肠道原位合成支架,该支架由水凝胶负载trna-氨酰化酶构成,能够实现口服mrna翻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2023年第618卷第1026页,为口服药物的研发开辟了新的思路。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基于crispr-dcas9技术构建工程菌动态反馈系统,能够精准调控蛋白表达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2024年第187卷,为细菌载体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米乐m6平台的技术支持。

结语

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正处于从传统剂型改良生物工程技术革命的重大转移阶段。在未来5年,随着微针胶囊(如rani公司的技术)、细菌载体(如synlogic公司的技术)等平台技术逐渐成熟,会有越来越多的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实现商业化。然而,需要警惕技术泡沫风险,目前仅有37%的纳米递送项目能够进入ii期临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深度融合ai预测技术(降低研发试错成本)、精准匹配临床需求(如针对儿童患者等特定群体)、并构建坚实专利护城河(如开发新型靶向配体)的创新主体,将更有可能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fda. bioavailability and bioequivalence studies for orally administered drug products: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ternet]. silver spring (md):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23 mar.

[2] buckley st, et al. transcellular stomach absorption of a derivatized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sci transl med. 2018;10(467):eaar7047.

[3] hua s, et al. enzyme stabilization by non-crystalline saccharide glasses. int j pharm. 2021;592:120045.

[4] novo nordisk a/s. annual report 2023: driving change in diabetes care [internet]. bagsværd (denmark); 2024 feb [cited 2024 jun].

[5] mitragotri s, et al. overcoming the challenges in administering biopharmaceuticals: formulation and delivery strategies. nat rev drug discov. 2022;21(7):511-533.

[6] banerjee a, et al. ionic liquid-mediated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eptide drugs. sci adv. 2021;7(11):eabd5654.

[7] van roy m, et al. the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the high affinity anti-il-6r nanobody® alx-0061 supports its clinical developm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mabs. 2020;12(1):1783119.

[8] isabella v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ynthetic live bacterial therapeutic for the human metabolic disease phenylketonuria. cell host microbe. 2023;31(2):189-203.

[9] seres therapeutics, inc. ser-287 phase 1b study in mild-to-moderate ulcerative colitis [internet]. cambridge (ma); 2023 jul [cited 2024 jun].

[10] zhao z, et al. bioinspired mucopenetrating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oral insulin delivery. adv mater. 2023;35(18):e2211163.

[11] jumper j, et al. highly accurate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with alphafold. nature. 2021;596(7873):583-589.

[12] ema. guideline on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drug-device combinations [internet]. amsterdam: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2023 nov [cited 2024 jun]. ema/chmp/qwp/185401/2023.

[13] rani therapeutics holdings, inc. form 10-k annual report [internet]. san jose (ca):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2024 mar [cited 2024 jun].


contact us

feel free to call us on
025-85998075

our email

drop us a line anytime at
,
and we’ll get back soon.

our address

come visit us at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乾德路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