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20亿人曾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中2.57亿人无法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成为慢性感染者。乙肝病毒感染不仅会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而且还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病因。据估计,每年有7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第四次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流行率大约为5.86%,这意味着在中国一般人群中,约有7500万人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占全球感染人数的近三分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策略的深入理解,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也称为临床治愈)的概念被提出。功能性治愈指完成有限疗程治疗后,血清hbsag和hbv dna持续检测不到,hbeag阴转,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残留cccdna可持续存在,肝脏炎症反应缓解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终末期肝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
针对慢性乙肝,目前常规的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s)通过抑制乙肝病毒(hbv)的逆转录酶活性来阻止病毒dna的合成,以及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通过增强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来对抗乙肝病毒感染,然而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实现功能性治愈。当然各类疗法都在努力攻克乙肝(如)。以下仅在小核酸领域做重点描述。
近年来,小核酸药物在乙肝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小核酸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和小干扰rna(sirna)等,这类药物具有特异性高、效力强、直接作用于病毒的遗传物质等特点,为乙肝的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前全球进展最快的慢性乙肝小核酸药物是ionis pharmaceuticals和gsk合作开发的bepirovirsen(gsk3228836),这是一种aso疗法,可特异性靶向乙肝病毒(hbv)的所有rna形式,包括信使rna(mrna)和前基因组rna(pgrna)。目前bepirovirsen正在开展3期临床试验。根据gsk的2024年财报披露,这款产品预计将于2026年在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此前公布的2b期试验(b-clear试验)中期分析,对于接受标准核苷类似物疗法(na)的患者(n=227),300 mg bepirovirsen治疗24周后,28%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低于定量下限(lloq)且乙肝病毒(hbv)dna水平低于lloq;而对于未接受na治疗的患者(n=230),这一比例为29%。另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b-clear 2b期试验结果,每周一次300 mg bepirovirsen治疗24周后,9%到10%的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了持续的hbsag和hbv dna的清除。
arbutus biopharma和齐鲁制药共同开发的imdusiran(ab-729)是一种皮下递送sirna,2024年11月,arbutus biopharma在aasld 2024年会上公布了其im-prove i 2a期临床试验(ab-729-201)的新数据。数据显示,在持续接受na治疗的基础上,使用imdusiran六剂,并联合24周的peg-ifnα-2a治疗后,基线hbsag水平低于1000 iu/ml的hbeag阴性患者功能性治愈率达到50%(3/6),总体功能性治愈率为25%(3/12)。根据arbutus年报披露,该公司正在重新评估imdusiran联合ifn和na疗法的2b期临床试验计划。
ahb-137是浩博医药开发的治疗慢性乙肝的aso疗法,2025年3月,公司在apasl 2025年会上公布了ahb-137正在进行的2a期研究最新数据,研究显示,共有55名患者入组并完成了24周ahb-137治疗,30名患者完成了32周的随访(ahb-137停药8周)。在完成24周治疗时,300 mg和225 mg组分别有63%(20/32)和57%(13/23)的患者实现完全病毒学应答,在这些患者中,300 mg和225 mg组分别有75%(15/20)和62%(8/13)的患者在第24周时达到血清转换。截至2025年2月,ahb-137已完成2b期临床试验给药,并已正式揭盲。浩博累计融资不菲。
elebsiran(vir-2218/brii-835)是vir biotechnology和alnylam pharmaceuticals合作开发的靶向hbv的皮下注射sirna疗法,腾盛博药从vir biotechnology获得了该药在大中华地区的独家权益。
2024年11月,腾盛博药在aasld 2024年会上公布了elebsiran 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治疗慢性乙肝患者的2期ensure研究的新数据,48周治疗结束数据显示,在治疗结束时,接受200mg或100mg elebsiran联合peg-ifnα治疗的参与者中分别有26.3%(5/19)或33.3%(6/18)患者实现hbsag血清清除,而接受peg-ifnα单药治疗的参与者中只有5.6%(1/18)患者实现hbsag血清清除。
2025年5月,舶望制药于easl年会上公布了慢乙肝sirna药物bw-20507的i/iia期临床研究数据:bw-20507皮下注射,每四周一次,共三剂,可显著降低hbsag水平,且呈现剂量依赖性,在200mg和400mg剂量组中观察到的最大降幅为2.9~3.2 log10 iu/ml。在基线hbsag水平低于1000 iu/ml的受试者中,56%(5/9例)在研究期间出现hbsag清除。公司计划于2025年启动bw-20507的iib期临床开发。近期,被nmpa/cde拟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及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另有多家国内企业布局了乙肝小核酸疗法,如正大天晴、恒瑞医药、瑞博生物、星曜坤泽、凯因科技、时安生物,另外石药集团今年公开了一种抑制hbv基因表达的dsrna(双链核糖核酸)分子及其应用的专利,这是一种新的双靶点rnai疗法。其他布局企业还有维申等等。
尽管众多企业积极布局乙肝小核酸药物的研发,但由于乙肝病毒生命周期复杂、难以定位和清除cccdna等因素,乙肝药物研发一直以来充满了挑战。即使对于像强生和罗氏这样的跨国制药巨头来说,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目标也并非易事。
2018年,强生旗下杨森制药从arrowhead引进了sirna疗法jnj-3989(aro-hbv),并试图通过与其他药物联用的方式寻求突破。然而,2期研究中该药物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功能性治愈效果。后续强生做出了退出乙肝药物开发领域的决定。
2023年,强生公司将jnj-3989授权给葛兰素史克(gsk)进行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现在的研发代号为gsk5637608(也称daplusiran/tomligisiran)。gsk将向杨森和arrowhead支付首付款及潜在的里程碑付款,总额约为10亿美元。gsk目前正在开展gsk5637608与自家旗下的aso疗法bepirovirsen联用治疗乙肝的2期临床研究。
罗氏在乙肝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曾是较早进入乙肝药物开发领域的公司之一,推出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pegasys),但其后续的乙肝项目并未能复刻当年的成功。2024年,罗氏决定停止所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乙肝新药管线的研发工作,其中就包括一款2期临床阶段的sirna疗法xalnesiran(rg6346)。xalnesiran曾是由罗氏在2019年从dicerna pharmaceuticals(现为诺和诺德的一部分)以2亿美元首付款引进。罗氏并未明确披露停止这些项目的具体原因,可能与临床数据未达预期、管线优化、财务考量等有关。
除了强生和罗氏这类mnc,许多biotech公司也终止过一些乙肝小核酸项目,如aligos therapeutics、arbutus biopharma、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alnylam pharmaceuticals。
乙肝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感染者超过2.57亿名,在传统药物难以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情况下,小核酸药物的兴起为乙肝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尽管面临着病毒生命周期的复杂性、cccdna的稳定性等多方面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乙肝病毒生物学机制的深入理解,小核酸药物有望成为乙肝功能性治愈的一个突破口。
feel free to call us on
025-85998075
drop us a line anytime at
,
and we’ll get back
soon.
come visit us at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乾德路5号